近日,黑河市爱辉区人民法院自由贸易试验区法庭(以下简称“自贸区法庭”)在审理一起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纠纷后,通过判后答疑工作,成功解开双方当事人的心结,让案件在判决后真正实现案结事了,双方均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
案件源于某村委会与村民赵某之间的土地承包合同争议。2002年4月30日,双方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村委会将100—120垧弃耕地发包给赵某,承包期三十年,年租金仅3000元。然而,2024—2025年间,当地开展合同合法性审核清理以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行动,村委会认为原合同租金过低,继续履行显失公平,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向法院请求变更合同租金,从2025年3月5日起按每年10万元支付至合同期满,并要求赵某承担诉讼费。
赵某则坚称原合同合法有效,应继续履行。他提出,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愿的体现,已履行二十余年,且合同中对租金及风险分配有明确约定,村委会单方变更租金缺乏依据。同时,赵某将部分土地转租给他人,若大幅提高租金,不仅破坏合同稳定性,还将给他带来巨额经济损失。此外,赵某认为村委会主张的“情势变更”不成立,土地价格波动属正常商业风险,且租金调整幅度缺乏合理性,其行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
法院经审理认为,虽然土地市场价格发生变化,但在签订长达30年的承包合同时,双方对价格波动应有一定预见,且村委会未能充分举证证明存在无法预见的重大变化以及租金调整的合理性。最终,法院驳回了村委会的诉讼请求。
判决作出后,村委会对判决结果存在疑虑,为彻底化解矛盾,法庭承办法官主动开展判后答疑工作。法官详细阐释了判决依据,从合同的法律效力、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条件,到证据的采信与认定标准,逐一进行分析讲解,耐心解答村委会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同时,法官也向赵某强调,尽管胜诉,但应理解村委会基于村集体利益考量的出发点,建议双方未来保持沟通,寻求更合理的合作方式。
经过法官的不懈努力,村委会逐渐理解了判决背后的法律逻辑,认识到自身主张在法律层面存在的不足,表示尊重法院判决。赵某也对法官的工作表示感谢,并承诺会继续依法履行合同义务。
此次纠纷的妥善解决,不仅展现了法院立足群众诉求、高效处理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的务实作风,也凸显了判后答疑机制在回应群众关切、实质性解决矛盾中的积极成效,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和保障乡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