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辉区法院致家长的一封信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孩子的健康与安全,是我们共同的牵挂。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为孩子遮风挡雨,更要教会他们如何辨别危险、保护自己。近年来,未成年人防性侵教育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预防性侵害,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今天,我们希望通过这封信,与您一起筑牢孩子成长的“安全防线”。
一、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防性侵教育?性侵犯罪的隐蔽性极强,且加害者可能是熟人(如亲戚、邻居、老师等),孩子往往因缺乏警惕或不懂如何拒绝而陷入危险。数据显示,超过70%的性侵案件发生在熟人之间,而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更容易成为侵害目标。因此,提前让孩子认识身体界限、学会拒绝危险,是送给他们最珍贵的“成长盾牌”。
二、家长可以这样做:从细节入手,建立安全意识1.教会孩子认识身体的“小秘密”身体主权观念:告诉孩子,泳衣遮盖的部位(胸部、腹部、臀部、大腿内侧)属于隐私部位,父母以外的任何人以帮忙洗澡、擦身体等为由进行的触碰行为,都应坚决拒绝。 区分正常接触与不当接触:举例说明“友好的触碰”(如握手、击掌)和“令人不舒服的触碰”(如故意触碰隐私部位、长时间拥抱导致孩子想挣脱)的区别,让孩子明白如果有人的触碰让你感到害怕、羞耻或不舒服,一定要立刻说“不”。 2.警惕“熟人陷阱”,不轻易把孩子交给他人避免让孩子与异性成年人单独相处(如单独留在老师办公室、亲戚家中等场所),尤其要避免产生“他是长辈/老师,不会伤害你”的惯性思维。 关注孩子对“特殊关系”的描述,如“叔叔说这是我们的秘密”“老师只带我去了他的房间”,这些可能是危险信号。 3.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沟通借助绘本与动画:选择《学会爱自己》《不要随便摸我》等儿童性教育绘本,或观看动画短片(如“女童保护”系列动画),用轻松的方式引入话题,避免孩子感到羞耻或抵触。 日常“安全演练”: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模拟“陌生人诱骗”“熟人不当接触”等场景,让孩子练习如何拒绝、逃离和求助。 定期倾听孩子的感受:每周留出专属时间,问问孩子“今天有没有人让你觉得不舒服?”“如果遇到危险,你知道可以找谁帮忙吗?”,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值得信任的“安全港”。
三、这些“危险信号”,家长一定要警惕!身体异常:孩子隐私部位出现红肿、疼痛、分泌物异常,或突然抗拒洗澡、换衣服。 行为变化:变得孤僻、易怒、做噩梦,或突然对某个人/场所产生强烈恐惧(如“不想去XX家”“害怕上XX老师的课”)。 异常物品:发现孩子持有不属于自己的玩具、钱财,或手机、电脑中有可疑图片、聊天记录。 不当言论:孩子突然说出“叔叔让我摸他的身体”“这是我们的秘密游戏”等超出年龄认知的话语
四、如果不幸发生侵害,记住:错的不是孩子,而是伤害他们的人!立即报警:拨打110或带孩子到派出所报案,保留现场证据(如衣物、聊天记录等),24小时内是最佳证据收集期。 及时就医:前往正规医院进行身体检查和治疗,同时保存诊断证明、医疗记录,作为后续维权证据。 寻求心理帮助:联系专业心理咨询师或拨打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帮助孩子疏导情绪,避免创伤持续影响成长。 法律维权:通过律师或法律援助机构,追究加害者的法律责任,同时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
五、给家长的心里话:放下羞耻感,让保护“无死角”性教育不是让孩子“早熟”,而是赋予他们对身体的掌控权;谈论“性侵”不是制造焦虑,而是撕破黑暗、让阳光照进来。请您务必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爸爸妈妈永远站在你这边,我们会一起面对困难。
让我们携手,用科学的教育、温暖的陪伴和坚定的守护,为孩子编织一张“安全网”,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懂得保护自己,每一个家庭都能远离伤害。